3 苏州方言的俚词俗语(作者:石汝杰、王稼句)

苏州方言词语非常丰富,它的常用词语、熟语和谚语,叶祥苓编纂的《苏州方言词典》、闵家骥等编纂的《简明吴方言词典》、吴连生等编纂的《吴方言词典》以及《苏州市志》第五卷《方言》等,收录了不少,《中国谚语集成·苏州卷》更将苏州谚语作了类编。值得一说的是,苏州谚语有一个重要特点,其中不少具有风物特色和历史因素,因此,在不熟悉苏州历史环境的人听来,是不会明白的,这可以举些例子:

“苏空头”;“冷水盘门”;“真剑池,假虎丘”;“玄妙观里看大水潭”;“葑门老乡绅”;“吃茶三万昌,拆尿牛角浜”;“吃煞临顿路,着煞护龙街,晒煞十全街”;“走煞护龙街,吃煞玄妙观,饿煞仓街,着煞旧学前”;“到了香花桥喊冤枉,来勿及哉”;“到仔香花桥,懊恼来不及”;“先有寒山寺,后有姑苏城”;“南濠采子北濠灯,城门洞里轧煞人”;“九都十三图,五人之墓擘对过,黄墙头里是老家里”;“西园去看娘舅”;“关上二小姐”;“枫桥塘上听米价”;“六门三关遂打过”;“横泾烧酒有花头”;“善人桥桥善人不善”;“木铎巡检司,吃粮勿管事”;“横泾粪桶”;“懊佬黄石桥”;“赤脚荷花荡”;“上方山阴债还勿清”;“静静落,虎丘塔”;“黄埭娘姨”;“荡口大姐”。“一口想吃尽胥江水”;“苏州人杀半价”;“长洲勿让吴县”;“上塘求雨下塘落”;“火烧南濠街,带脱小邾弄”;“阳山高高高,勿及穹窿半脊腰”;“破是破,苏州货”;“狮子回头望虎丘”;“六门三关五钟楼,七塔八幢八馒头”,“一朝三阁老,呒不一个生母是正夫人”;“商量北寺塔,兜转六城门”,“白相玄妙观,钉钉石栏干”;“货比铜钿硬,难逃浒墅关”;“老来自有普济堂,吃着何必看来方”;“乖乖乖,观音山上买木杌柴”等。

这些谚语都有它的故事,如“五湖四海夹条沟,虎豹狮象夹只狗,鼋鼍蛟龙夹条鳅,彭宋潘韩夹家周”。这是说清初苏州有彭、宋、潘、韩四姓,都是名门大族,独有白塔子巷周姓,富而不能显达,只得捐纳一花翎顶戴,夸耀邻里,时人便讥笑作此语。“申大娘娘打巷门”。评弹《玉蜻蜓》家喻户晓,书中申大娘娘为张氏女,也即申时行之母,精明干练,与别人家夺埠头,故有此谚。“蒋家里租米上腊浪”,“上腊浪”,犹言赶上前去,苏州地主以蒋家最为苛刻顶真,佃户须在期限内早早交纳租米。“徐家弄口糟乳腐”。齐门下塘徐家弄口有复茂豆腐作,起于明末,善制酒糟乳腐,装磁砂罐出售,其味可口。

戚饭牛有一篇《吴谚详解》,记录了民国初年苏州的一些俗语,其中有的至今还在流传,照抄如下:

“天官赐。尝见有缩脚诗,天官赐亦然,言福字,辄以代之。”

“瓦老爷。呆子,吴人称为瓦老爷,与寿头麻子同一意义,即北京语傻子是也。”

“徐大老爷。与拆老意思同。”

“扁面孔。纸扎之舆夫,面目手足无一不扁,故曰扁面孔。坐扁面孔轿子,苏人用以骂人,人坐鬼轿,其得生乎。”

“空心汤团。简言之,爽约也。常有滑头大少至妓馆虚张场面,吃双台,翌日客齐菜备,而主人翁杳然,妓女食此空心汤团,莫不深恶而痛疾之。”

“老百脚。语曰百足虫死而不僵,其毒可想而知,今人加老字,以谥老鸨及老口妓,寓意甚确当也。”

“搭脚。主人与女仆有私,谓之搭脚,苏州此风最盛。”

“半开门,秘密卖淫之代名词。夕阳西下,倚门卖笑,以招狂蜂浪蝶,往往有人入其彀者。”

“板板六十四,碰碰脱裤子。不苟言笑,不轻举妄动,只消洋钱到手,无不可立时消魂。”

“碰和台子。专供良家子弟聚赌而以抽头为生者。”

“拆供老寿星。言事已成画饼。”

“碰头。遇亲友于途,以文字言之,即邂逅是也。”

“谈老三。谈老三不知何许人也,以其行三,因而名之,与徐大老爷、拆老皆为至友。”

“照会。为沪上时行之名词也,貌俊者谓之大英照会,亦称特别照会,其法兰西照会、普通照会要皆区别貌之丑美。”

“蹩脚。落魄也。”

“猢狲屁股。讥两颊敷脂红,如猢狲屁股。”

“大阿福。无锡有泥美人名曰大阿福,美者固美,丑者不堪矣。苏人讥胖妇涂粉抹脂者曰大阿福。”

歇后语的情况也是如此,不少苏州流行的歇后语,它的前文多以苏州历史生活内容作为材料,如“沐泰山葛冻疮药—— 一扫光”(“一扫光”为药的品牌),“枫桥打听米价——准足”,“木渎鼓手—— 一套头”,“唐伯虎叫船——叫到哪里就哪里”,“香山匠人敲榔头——情得勒情(比喻情浓意合)”,“香山匠人——三斧头”,“陆墓火着——窑烟”(谐音“谣言”),“陆墓大乡绅——瓦老爷”,“迷趣眼望太湖—— 一浪白”,“吴趋坊看会——老等”,“寒山寺里个钟——懊佬来”,“观音山轿子——人抬人”,“西新桥团子——双挡”,“黄埭香瓜——瞎扦”等。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,同样存在着理解的难度,也非熟悉苏州的人不能懂得。

特别应该一说的是,苏州农谚十分丰富,这与苏州历史上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区有关,顾禄的《清嘉录》就记录了不少,如正月初一,农人清早起来就看风云,以卜一年田事。谚曰:“岁朝东北,五禾大熟。岁朝西北,大水害农功。”又有“岁朝乌六秃,高低田稻一齐熟”之谚。八月黄昏又要看参星,以占岁中水旱。谚曰:“参星参在月背上,鲤鱼跳在镬盖上;参星参在月口里,种田种在石臼里。”惊蛰那天听到雷声,则主丰收,谚曰:“惊蛰闻雷米似泥。”如在惊蛰之前就听到雷声了,则主歉收,谚曰:“未蛰先蛰,人吃狗食。”二月十二花朝日,如果天气清朗,则百物成熟,谚曰:“有利无利,但看二月十二。”三月初三,农人在中午听蛙声,以卜丰稔,称为“田鸡报”,谚曰:“田鸡叫拉午时前,大年在高田;田鸡叫拉午时后,低田弗要愁。”又相传那天月色清朗,则麦田丰收,谚曰:“三月沟底白,莎草变成麦。”立夏以后,往往有摇船往来乡村间采买三眠蚕的农人,故谚曰:“立夏三朝开蚕党。”小满时候,农事最忙,有“小满动三车”之谚,三车者,丝车、油车、水车也。四月初八夜雨,主伤小麦,谚曰:“小麦不怕神共鬼,只怕七日八夜雨。”四月十六那天,晴则主水,雨则主旱,以阴天最好,谚曰:“有谷无谷,但看四月十六。”又曰:“四月十六,天上有云,地上有谷。”夏至日为交时,有所谓头时、二时、末时,称为三时,农人以每时之末忌雨,谚曰:“三时三送,低田白弄。”中时而雷鸣,称为“腰鼓报”,主有大水,谚曰:“中时腰鼓没低田。”又以时中多雨及时尽而雷鸣,皆主水涝,谚曰:“时里寒,没竹竿。”又曰:“低田只怕送时雷。”四月二十为分龙日,次日下雨称为分龙雨,主风调雨顺,岁必有秋,谚曰:“二十分龙廿一雨,水车搁拉弄堂里。”又曰:“二十分龙廿一雨,石头缝里都是米。”三伏天则宜热,谚曰:“六月弗热,五谷弗结。”立秋日又闻雷声,则主稻秀不实,谚曰:“秋毂碌,收秕谷。”七月十二俗传为棉花生日,忌雨,谚曰:“雨打七月念,棉花弗上店。”八月二十四又俗传为稻生日,也忌雨,谚曰:“烧干柴,吃白米。”处暑那天则宜雨,谚曰:“处暑若还天不雨,纵然结实也难收。”白露前后有雾,则主稻穗易实,谚曰:“白露白迷迷,秋分稻秀齐。”稻秀时又忌风,谚曰:“稻秀只怕风来摆,麦秀只怕雨来霖。”稻田收割又以霜降为候,谚曰:“寒露没青稻,霜降一齐倒。”霜降那天宜有霜,主来年丰稔,谚曰:“霜降见霜,米烂陈仓。”若然无霜,则主来年荒歉,谚曰:“未霜而霜,粜米人像霸王。”也有以冬至日为候的,谚曰:“冬至无霜,碓杵无糠。”腊月雪杀蝗虫子,谚曰:“腊天一寸雪,蝗虫入地深一尺。”又曰:“一寸雪入泥一尺,一尺雪入泥一丈。”腊月里下雪三次,则宜麦,谚曰:“若要麦,见三白。”又曰:“腊雪是个被,春雪是个鬼。”

苏州历史上流传的农谚十分丰富,那是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总结出来的,对指导农业生产生活有实际的意义。

另外,苏州方言字因读音相近而有所避讳,陆容《菽园杂记》就记道:“民间俗讳,各处有之,而吴中为甚。如舟行讳‘住’讳‘翻’,以箸为‘快儿’,幡布为‘抹布’;讳离、散,以梨为‘圆果’、伞为‘竖笠’;讳狼籍,以榔槌为‘兴哥’;讳恼躁,以谢灶为‘谢欢喜’。此皆俚俗可笑处。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‘快儿’者。”这是语言风俗现象在苏州方言里的反映。

**请各位朋友尊重的作者的版权,如果我们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您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也会立即做出回应。

此条目发表在苏州文化概论节选分类目录,贴了标签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
发表评论